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,工业互联网担负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,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,智能工厂将是大势所趋,这也加速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进程。
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,今年以来,乘着新基建的东风,一些发达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市场开始回暖。与此同时,记者发现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,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,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。业内人士建议,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,关键技术可进一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。同时,从中长期来说,人才是创新的根基,需引进加培养并行,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、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。
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
在此背景下,不少地区加快工业机器人发展。据介绍,近年来,天津市滨海新区智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,初步形成智能安防、大数据、先进通信、智能网联车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终端等多条产业链,智能科技产业占滨海新区工业比重超过30%。
在安徽,机器人在汽车、工程机械、家电、建材、农机、化工、铸造、冶金、电子信息、食品加工等行业有了较好的应用。目前,安徽省现有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本体、集成和零部件企业342家。其中,工业机器人企业24家、服务机器人企业32家、特种机器人企业32家、工业机器人集成企业170家、关键零部件企业7家、配套零部件企业77家。
智能工厂成大势所趋行业需求持续旺盛
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,传统制造业已经迎来了“变革”,智能工厂是大势所趋,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,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带来自动化普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经之路。
数据最有说服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上半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3794套,同比增长10.3%。7月份,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保持高增长,产量21170套,同比增长19.4%。
9月3日,记者在企查查上以“工业机器人”“成立日期2020年”“在业存续”为搜索条件,共有1539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,主要分布在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北京、上海等地。
行业回暖信号明显。据其测算,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/万人,低于全球平均水平,远不及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,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。在5G、新基建、新能源等高景气度领域的带动下,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上行,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复苏。长期来看,工业机器人向一般工业领域渗透,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。
行业发展仍需“苦练内功”
尽管长期来看,国内市场潜力大,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后端,以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为主,外资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全球市场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仍然较低,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关键零部件——减速器、控制器、伺服系统,实现国产替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。
随着工业机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领域渗透,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占有优势的国产本体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,同时也有望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协同发展。同时,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有望率先受益于制造业投资的回暖,但系统集成领域竞争者众多,未来行业将面临整合。
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大自主研发创新。首先,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突破应加大基础研究。其次,政府对科研项目的补贴力度需跟进,尤其是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点对点补贴,提高企业研发的动力。关键技术可由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,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软件研发,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人才是创新的根基。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,就占据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。应不断完善和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,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,通过强化分配激励、优化资源配置、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,进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、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创新人才。